什么是民企發展的最大攔路虎
“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?”已經成了當下中國諸多民企用以自省的格言警句。然而,不管這些企業是出于怎樣的原因或目的,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,企業面臨著一個真實情況:不發展就會死!
成熟的企業因其主營業務進入衰退期,逐漸淪為“現金牛”或“瘦狗”;跨過生存期進入發展期的中小企業,首要的是追逐規模的迅速擴大,以求得江湖地位,因此對它們而言,發展就是速度、就是規模。在“生死時速”面前,前者大致選擇了國際化以及多元化兩條擴張道路,而后者則更多希望通過“復制”或“裂解”快速形成規模。

不幸的是,這三種擴張或發展策略雖然需要資本的支撐,但相較之下,“領導力”才是真正決定其成敗的“勝負手”!在這一點上,中國民企面臨著殘酷的挑戰:從外部引進人才,因其“人才消受力”不強,出現了“人來人往,補不受補”的獨特景觀;在內部發掘人才,因其“人才審美疲勞”,出現了“屢試屢爽,無人可用”的尷尬境地。
由于內部無法產生相應的板塊領軍人物,選擇國際化和多元化道路的企業,不得不大量引進外部的領軍人物。但從諸多企業在此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情節看,幾乎無一例外地上演著“閃婚閃離”的鬧劇。

這種鬧劇有一個重要原因,就是作為老板的民企創業者,盡管求賢若渴,但又顯得超級自信或過度膨脹,并沒有真正在過去的奮斗中培養起優秀的領導能力,因此當人才被他或她吸引來到企業后,如何與他們高質量地相處,激發他們的激情與能力,幫助他們在不同的平臺或環境下能夠獲得成功,便成了一個天大的難題。結果,這些來自于外部的板塊領軍人才乘興而來、敗興而走,個別頑強者,也難免被降職、降薪,進而打入“冷宮”。不少企業在半年至一年時間內,高管團隊或板塊領軍人物換上個三、四輪成為常態。
另一個原因是,前來加盟民企的板塊領軍人物,也往往是奔著成功而不是成長而來。他們當中有不少學術有成 人士,卻在領導隊伍、管理組織方面幾無經驗;有些在外企中身居要位,但卻非常依賴平臺、制度、流程等組織支持;有人非常擅長高效運營,卻無創業經歷;也有人面對職業老板、同質化團隊時游刃有余,而當身處老板一人獨大、團隊成員差異巨大的異質性民企環境中,卻立刻顯得手足無措而無從發揮了。
選擇快速復制或裂解的企業,迫切需要的是孫悟空頭上的毫毛,拔出一根就能變出另一個自我。但復制業務領導人畢竟不是變戲法。雖然是“船到橋頭自然直”,但仍架不住“人到用時方恨少”。
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:“松下公司主要是培養人的公司,兼做電器。”中國民營企業的下一輪發展面對的是一盤截然不同的棋,決定棋局走向的核心要素正在從“市場看不見的手”轉到了“企業內部看得見的手”——具備優秀領導能力的人才。
過去的二、三十年中,這個市場給我們展現了太多的神奇,創造了太多的神話,但唯有一點它是令人失望的:它在塑造領導力人才、領軍性人物等方面,太多地縱容了“拿來主義”,以致人才“速食”現象盛行。而今天,中國的民企終于闖到了發展的真正難關。我們不妨對民企大聲地奉勸一句:“面對吧,是時候解決遺留的問題了!”
靖江起重設備廠專屬定制服務熱線:13905261605 唐明儉。